1,经常出现质量状况或意外现象
在一个质量状况频发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下,救火行为经常发生,并且这样的行为经常得到管理者的鼓励,那些能够救火的“英雄”受到奖励。于是,整个公司只注重解决眼前问题,甚至连原因分析都不做。
2,预防措施无效
在一些失效的管理体系中,对预防措施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。
他们可能对过程和产品风险进行了分析,但完全不涉及预防措施或风险分析,并且在成文的程序和要求中根本没有相关规定。
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的联系也经常缺失。经常把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合并,并且对其中的过程,并未清晰区别。
3,纠正措施无效,导致问题重复出现
认为在业务中某些问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,从未对根本原因采取过措施;
认为对问题采取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是多余的,从未付出必要的努力或时间;
对重复出现的问题的低效反应采取姑息的态度;
顾客投诉及内部问题重复发生;
解决问题的老一套方法,包括加强检查和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。
4,高层对质量的功能熟视无睹,战略策划中不考虑质量的作用
招聘或提拔的人员没有或仅具备极少的质量专业培训。在工作要求中,质量技术的价值不被看重、理解或考虑。
在许多公司,质量职能还是仅被当作一个检查部门。质量经理很少或不积极参与高级管理层的讨论或战略策划。
5,变革受阻,或总是举步维艰
不提倡变革,或者不把它当成积极的改进方法,维持一个表面上看似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。把改变看成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,仅在顾客的压力下做出改变。
6,管理评审不起作用或频次不足,不受员工欢迎
对公司的进展、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彻底的评审,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,但是管理评审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。
为了避免让认证机构看出问题,管理评审的记录往往清清白白,根本不涉及组织的实质问题的讨论;管评会议要么开得无聊,要么开成了对参与者的批评会。
7,庞大的文件维护工作量
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经常对文件进行检查,而这常常令员工望而生畏,因为文件批准过程经常很繁琐,因此大家尽量避免对文件进行修改。
计算机化的文控系统建立在原有的文件体系之上,系统中存放的许多无用的文件得不到清理。
公司许多程序文件描绘的是理想的体系运作方式,但和实际操作并不吻合。这些程序也许是照搬自其他的公司,因为那个公司的体系通过了认证。
至少有一名或多名员工,全职负责文件体系的控制和管理。
8,保存繁琐而庞杂的记录
总是保存大量的记录,以便大家都能证明曾经发生的事件。
一般的态度是“只要有疑问,就保存记录”,不对是否有必要留记录进行评估。没想过在这个领域也要应用精益思想,想当然地将大量的文书工作,当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必然产物。
9,赶不上客户的成长
顾客的质量要求可能发生变化,但是变化了的质量要求并未纳入供方的战略策划,做策划的时候,不邀请顾客和供应商参加。
事实上,公司的总体战略中并不包含质量管理体系。作为一个供应商,顾客的成长速度可能比他快,因此,客户要求的改变常常使他们措手不及。
10,流程的技术化方面成长缓慢
高层管理人员看重电脑的使用,也有一些技术支持,但担心在流程上采用技术改进,将带来高昂的费用。
客户虽不要求流程改进,但并不代表流程改进不重要,而管理层对此却不明白。
公司管理者因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而一叶障目,以此认为公司在技术上做到了与时代同步。
免责声明:摘自网络,旨在积善利他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